close

 

延續上次的話題,

如果不太瞭解可以先回去看上一篇的文章內容「手術後的復健治療必要嗎(一)」。

當我們看到一個因為髖關節手術後而步態改變的患者,

不只是注意關節恢復的角度,

真正最重要的是肌肉在這樣長時間不正確使用下,

其實肌肉已經〝忘記〞該怎麼用力了。

前面文章我有提過患者在手術完之後,

因為腳不敢落地承重,

 

未命名.png

所以〝懸空〞三個月,長時間髖關節無承重,

進而影響到肌肉收縮的狀態,

白話一點說就是〝萎縮〞。

那這樣長時間肌肉沒有作用的狀態下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

我們可以來探討兩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部分

肌肉量的維持首先最必要的就是〝使用〞,什麼叫做使用?

今天不管是所謂的〝穩定型肌肉(stabilizer)〞或〝動作型的肌肉(mobilizer)〞,

都應該要有他們各司其職的工作,

如:行走時,對側髖關節的穩定(stabilizer);或同側髖關節的擺動(mobilizer)

都跟肌肉收縮有關係。當今天腳懸空沒有觸地超過三個月,

其實患側肢的肌肉幾乎都已經忘記怎麼用力的方式了。

 

第二部分

行走是一個腦記憶存在著的動作,

當大腦想要去恢復行走動作的時候,

髖關節周邊肌肉的控制還有力量還沒有跟上時,

代償動作〞就跑出來了。

代償動作不好嗎?其實不是,

代償動作是我們身體自然去發展出面對問題時的一種策略,

如果這樣的代償動作你能好好地控制住,

你的行走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產生疼痛的。

但是如果你一直沒去解決術後步態異常的這件問題,

那代償動作最後也會對周邊鄰近的組織造成傷害,

進而轉變成疼痛出現。

 

步態異常

髖關節術後造成肌肉最大的問題通常都是在穩定,

例如我們有時候會看這類患者會有身體側偏的行走現象;

limping_trendelenbury_normal.jpg

骨盆肩膀的旋轉幅度減少;

image-275.gif

又或是左右步態大小不一;

更甚至有些人會有跛行的現象出現。

 

肌肉

當髖關節肌肉穩定能力變差(如:臀中肌、臀大肌)

gluteals-and-piriformis.jpg   014018.jpg

 

                            Gluteus-Maximus-posterior-view-844x1024.jpg

 

又或是更往上到腹部肌肉(如: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對骨盆穩定控制能力變差,

那上述的那些步態異常就都會慢慢地出現。

image-of-abdomen-muscles-anterior-abdominal-muscles-pictures-abdomen-muscle-anatomy-muscle-of.png

當患者出現步態異常的現象時,

治療方法不是一昧的去要求患者一直用正確的步態走路就能解決問題的。

最重要的是去評估出這類患者在特定肌肉的力量和控制有沒有問題。

接著利用物理治療裡的運動治療去幫患者找回正確的肌肉用力方式

(如:針對特定肌群的訓練

讓患者有效的去用正確的方式來做動作,

最後將這樣的動作放回行走功能上去訓練,

這樣才會是一個有效率的治療。

放任患者不斷的去用〝代償動作〞行走,

受影響的不單單只是做出代償動作的肌肉,

有時也會慢慢地去影響到關節的壓力,

最後造成不可逆的退化現象。

 

這樣的髖關節患者存在著非常多,

很多時候他們都不會覺得有什麼樣的不舒服,

但是治療師要不斷地一直去告知患者的是預防的概念。

就像前面所講的,代償動作不一定會讓你馬上感覺到疼痛,

但是一個代償性的動作型態,永遠無法跟一個正常的動作型態相比,

這樣的代償動作久了也會影響到鄰近的關節,

到最後問題就不會只是一個小區域而已。

 

也因此,近年來健身風氣盛行,所以相對的運動傷害的人也變多了。

當你發現如果每次運動完都會產生不適感,

但是這樣的不適感可能隔幾天就消失(非肌肉疲乏的不適感),

試著思考自己動作正確嗎?代償動作介入了嗎?

關節活動度有無受限?又或者是你完全就是用錯力了?

 

何不妨運動前想一下上面的問題,說不定你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林展盟 物理治療師

禾心物理治療所 04-23200205  FB 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禾心物理治療所 的頭像
    禾心物理治療所

    禾心物理治療所小教室

    禾心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