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治療所來了一個個案很有趣,我想分享給大家知道。
個案喜歡運動,但是大概將近兩年前的時間出了一場車禍,跌斷了左股骨幹,
經過醫師的開刀釘上了骨鋼板固定。個案轉述醫師要求他三個月內不能使用到左腳走路,
也就是說他這三個月的時間都需要使用拐杖,只能用拐杖和他的右腳來撐住他的身體重量。
兩年後的今天他來尋求治療,仔細評估了他的問題,
發現幸好他是個熱愛運動的人,喜歡跑步,
也因為如此他的左腿的功能幾乎都有恢復到將近90%,但是他仍然無法理解,
為什麼他很努力的運動健身重訓,始終一直覺得左腿怪怪的,
這樣怪怪的感覺不太能表達,只會覺得就是和右腿不同。
其實面對他之前我有先知道他是個骨折後開刀的個案,
所以當他走進治療室之前我就先觀察了他走路的方式,
左右步態明顯的有差異,骨盆的高度也不一致,身體的中線也偏了,
所以我覺得他應該已經忘了怎麼”正確走路”了。
細問了過往病史了解到他開完刀之後曾經就這樣將患肢懸空了三個月,
這樣的懸空到底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而開完刀之後的疤痕組織又會怎樣地去影響日後的復原呢?
討論這件事我們從兩個問題去看:
第一部分是術後疼痛以及開刀傷口沾黏組織影響了肌肉筋膜的正常運作
第二部分是長時間髖關節無承重影響到肌肉收縮的狀態,白話一點說就是〝萎縮〞
探討第一部份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術後沾黏是一件連醫師都會想去避免的事,所以才有一些防沾黏片的產生。
但是一般皮表上的開刀傷口是不會去處理沾黏這件事的。想像皮膚-脂肪-筋膜-肌肉,
這幾層組織原本都是各自為政,互不相侵擾,層跟層之間的動作是一種相對的滑動,
如果因為一個受傷或像開刀一樣的傷口在癒合的過程當中,層跟層上下相互沾黏,
那前面所說的相對滑動就會消失,進而產生出一種互相拉扯的狀況。
也就是單純的肌肉延展或收縮的動作,會因為沾黏而牽拉到了肌筋膜與皮膚,
改變了張力,而產生了不適感。
上面所描述的現象非常容易產生在術後患者身上,
有些沾黏現象嚴重一點甚至會影響到正常關節的活動角度。
就上述的個案,他的描述就是運動或久走就會產生整個腿外側一直延伸到膝下的不適感,
手術傷口位置就是在腿外側。一般徒手的觸診檢查可以發現這樣的組織沾黏部位都會有明顯的“滑動度不足〞,
傷口位置有些還會嚴重沾黏而內陷或是過度增生外凸。
這種問題是最常被忽略的術後問題。
其實一般的術後傷口只要恢復狀況良好,
就可以開始適當的運用一些徒手技巧來放鬆掉即將沾黏的組織。
所以術後的復健範圍並不是只侷限在動作角度的恢復而已,
傷口周圍軟組織的照護一樣是相當重要的。
接下來第二部分的問題:
長時間髖關節無承重影響到肌肉收縮的狀態
很多人都知道術後要做復健運動,一樣都是復健運動,
但是你運動對了嗎?為什麼做得愈多,反而讓自己愈不舒服呢?
------------------------------------------------------------------------------------------------------------------------
在下一次的文章我們再回來仔細談談術後復健在針對肌肉功能重建上的重要性在哪?
林展盟 物理治療師
禾心物理治療所 04-23200205 FB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