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會遇到很多不同的運動傷害來尋求物理治療,
其中一個蠻常見的運動傷害就是足踝扭傷,
也就是俗稱的「翻腳刀」或「翻船」。
但是這樣的受傷也不就僅存在於運動傷害中,
每天穿高跟鞋上班的OL也是這樣的高風險族群,
如果踩踏不慎也是會造成程度不一的足踝扭傷。
那到底為什麼會「翻腳刀」呢?
若不幸受傷了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要怎的樣做才能預防反覆不斷的扭傷?
先來講每個患者在扭傷的第一時間處置都不盡相同,
想當然復原的程度就會有所不同。
臨床上最常聽到患者會詢問說:
「我的腳踝是不是跑掉了,需不需要『橋』回來?」
通常患者當下受傷的第一時間都會覺得好像是踝關節跑掉了,
而有些人就會去尋求民俗治療的整復,
想要「喀」的一聲把腳踝「橋」回來,
當下的評估診斷若是錯誤是很容易愈「橋」愈腫的。
在聊如何處置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腳踝扭傷的機制吧。
扭傷會出現的問題包括
◎外側韌帶拉傷(佔70~80%)
◎腓骨長短肌拉傷
◎跟骰韌帶拉傷
◎腓骨骰骨位移
◎骨折(第五蹠骨、腓骨骨突)
腳踝結構
這邊我選擇來講最容易出問題的外側韌帶
踝關節的構造主要由脛骨、腓骨及距骨組成。
腓骨側骨突點為外踝;脛骨側骨突點為內踝,
外踝較內踝低一點。
骨頭跟骨頭之間是依靠韌帶跟肌肉來支撐並穩定關節
外側主要的韌帶有:
◆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後距腓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後距腓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扭傷成因
外踝和內踝之間的連線是一個內高外低的軸心線,
關節會依著這條軸心線做動作,
所以當腳踝做上下的動作時,因為軸心線的傾斜,
所以當腳板往下踩時會合併足部做往內的動作,
相反的當腳板往上翹時,足部會伴隨著從外的動作。
所以試想,當今天打球跑步時,
腳離地之後要重新回到地面時,我們的腳板是呈現往下踩的位置,
在這個位置足部是合併內翻的,一但重新碰觸到地面時,
身體的衝擊力給予腳踝很大的壓力,
那一瞬間腳踝控制不住準備要回正的姿勢,
悲劇就產生了,很用力的內翻就造成外側組織的拉傷了。
所以順帶的講,當韌帶有了撕裂傷,
甚至斷裂,內部就開始出血而造成血腫。
當原本負責固定關節的韌帶撕裂,
關節就會有鬆動的感覺,
也因此才會讓人覺得好像關節跑掉的感覺。
韌帶的受傷分級
韌帶受傷依嚴重程度分三個等級:
等級一:韌帶上有細小範圍的撕裂
等級二:韌帶上有大範圍的撕裂,但還沒斷裂
等級三:韌帶完全斷裂
物理治療的介入
物理治療主要可以以儀器、徒手跟運動這三方面去介入
◆儀器:冰敷很常用在急性期時來降低發炎反應並止痛,
而在慢性期時可使用熱敷或一些熱治療儀器幫助止痛、
加速循環、促進組織癒合。
◆徒手:深層組織按摩可以用來祛除像韌帶這樣結締組織癒合時產生的沾黏,
並可以用關節鬆動術增加關節活動度。
◆運動:慢性期腳踝症狀趨緩就可以開始運動介入,
肌力訓練、伸展運動、本體感覺訓練等。
目的都在預防腳踝遠離扭傷的風險。
在看過的這些個案身上,腳踝扭傷急性期幾乎都會有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
有時若是不幸伴隨骨折,疼痛是會影響到無法承重及走路的!
所以當你經歷了一次嚴重的腳踝扭傷,
不要太鐵齒的覺得應該沒啥問題,
建議還是趕快尋求專業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幫助,
及早的處理才不會影響日後腳踝的運動能力,
才不會隨便逛個街或跑個步就「掰咖」了。
林展盟 物理治療師
禾心物理治療所 04-23200205 FB 粉絲專頁
以上圖片摘自: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7132716300483